貓口齦炎全攻略|症狀、治療與照護:為什麼拔牙常是關鍵?
貓咪口臭、流口水、拒食?小心是貓口齦炎!專業又幽默地解析症狀、診斷、治療(包含拔牙的重要性),並提供術後照護重點與學術來源,幫助主人安心照顧貓咪。
8/19/20251 min read


貓口齦炎全攻略|症狀、治療與照護:為什麼拔牙常是關鍵?
口臭像開外掛、吃乾乾像咬仙人掌?別怪貓皇公主病,八成是口齦炎在作怪。我們用專業+幽默把重點一次說清楚。
貓口齦炎是什麼?
口齦與口腔黏膜反覆、廣泛性發炎,常見口臭、流口水、疼痛與拒食。與牙菌斑相關因子、口腔微生物與宿主反應有關;僅刷牙多半無法解決。〔學術:Lee 2020;Winer 2016〕
常見症狀
口臭濃烈、持續
流口水(有時帶血絲)、口周常溼
吃很慢或拒食,只舔湯汁
用爪抓嘴、低頭磨嘴、精神變差
口內可見鮮紅潰瘍或肉芽樣增生
到院怎麼確診?
完整口腔檢查+牙科X光(多在鎮靜或麻醉下)
排除其他口腔疾病:嚴重牙周病、齒吸收症、腫瘤等
基本血檢+病毒篩檢(FeLV/FIV)做風險與治療規劃
需要時安排口腔病理組織學
治療方法(重點直球:拔牙是核心)
為何常需要拔牙?
牙菌斑是長期刺激來源;多顆至全口拔牙能大幅減少牙菌斑與機械性刺激,多數貓咪的疼痛、進食與體重會顯著改善。〔學術:Jennings 2015;Lee 2020〕
療效數據
JAVMA 95例研究:拔牙後約28%完全緩解、39%顯著改善,其餘需持續管理。
教學機構衛教:全口拔牙後,多數個案生活品質提升、長期藥物需求下降。
藥物與輔助(通常搭配使用)
止痛與抗炎:依醫囑多模式鎮痛,術前術後都很關鍵。
免疫調節(如類固醇、環孢素):可當輔助或過渡,但難以單靠藥物長期控制。
抗生素:僅在繼發感染或明確指徵下短期使用,避免濫用。
結論:藥物多屬「舒緩」,拔牙才是目前證據最強的關鍵處置。〔
口齦炎術後與日常照護(家長必讀)
前 7–10 天關鍵期
飲食:改餵濕糧/泥狀,少量多餐;避免硬零食與咬咬玩具。
止痛與用藥:按醫囑給藥,勿自行增減或使用人用藥。
口腔護理:傷口穩定前不刷牙、不抹口腔凝膠;復診後再循序導入。
環境與行為:戴伊莉莎白頭套防舔抓;準備安靜舒適的休息空間。
追蹤:依醫囑回診檢查與口腔X光;每週記錄體重與進食量。
後續長期保健
病況穩定後,依醫囑導入貓用牙膏刷牙、口腔保健水或潔牙點心(以能接受為前提);定期牙科評估可維持舒適。
快速 Q&A
Q:拔牙後還能吃嗎?
A:可以!多數貓咪恢復期後食慾更好、體重回升,生活品質提升。
Q:只靠藥物可以嗎?
A:不建議。藥物多屬緩解;目前證據最支持的是多顆至全口拔牙作為關鍵處置。